1.修辞手法:1.比喻:把...比作...,生动形象的写出了...的...特点,化平淡为生动;化深奥为浅显;化抽象为详细;化冗长为简练。2.相比:拟物:把人当做物来写,栩栩如生的写出人的某种特点。Eg:君看成磐石,妾看成蒲苇。
拟人:把...拟人化,赋予...以人的形态/情态,生动形象的写出了...的...特点。3.借代:特征代整体;详细代抽象;专有名词代泛称;部门代整体;个体代一般......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,突失事物的本质特征,使语言富于变化。
4.夸张:将...夸大(缩小),给人以视觉(感官)上的打击,增强熏染力。5.对偶:对偶是用字数相等、结构形式相同、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。便于吟咏,便于影象,有音韵美。6.排比:三个或三个以上....节奏鲜明、内容集中、增强气势、长于抒情。
7.重复: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,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、句子的修辞方式。重复咏叹,整齐有序,回环往复,有韵律美。8.设问:引人注意,承上启下,过分衔接,使文章有波涛起伏。9.反问:增强语气,抒发强烈的情感,引起思考以求获得读者共识。
10.双关:使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,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,言再此而意在彼。11.对比:通过对比...和...,突失事物的特点。12.叠词:使描绘的自然景物某人物特征越发形象,使意象越发确切,使音律越发和谐,读来朗朗上口。
13.互文:互文可紧缩文句,实现句子前后文意的限制与增补,形成对仗,使语言具有对称美。14.通感:用形象的语言使感受转移,将人的听觉、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等差别感受相互相同、交织,将本属于甲感受的词移用来表现乙感受,使意象更为生动、新奇的修辞手法。2.表达方式:1.记叙:叙述人物的履历或事件的发生、生长、热潮和了局。
2.形貌:用生动、形象的语言对人物、事件、情况所举行的详细详尽的描绘和描画,包罗正面形貌和侧面形貌。形貌手法:(1)人物——正面形貌:语言、行动、心理、神态、外貌、细节(描画人物性格,反映人物心理运动,促进故事情节的生长) 侧面形貌:情况、其他人或事或物。
(1)景物——白描:语言质朴 工笔:辞藻华美其他:渲染:通过对情况、场景某人物行为、心理等细节的形貌来突出形象,增强艺术表达效果。消息联合:对事物、景物举行静态和动态的形貌,相互映衬,相得益彰。虚实联合:现实的景、事与想象的景、事相互映衬。【虚:未来、梦中、已往、遐想或想象】感官联合:视觉+听觉+嗅觉+触觉+味觉空间顺序:(1)远近联合:由远及近,由近及远。
(2)由高到低;由低到高(3)由外及内;由内及外(4)点面联合:由点到面;由面到点。(5)正侧联合2.议论:对人和事物的优劣、是非、价值、特点、作用等所揭晓的意见和看法。3.抒情:直接抒情——直抒胸臆间接抒情——借景抒情、寓情于景、情景融会、叙事抒情、用典抒情、托物言志、以景结情以小见大:抓住小事或细节,寄寓或象征重大的思想内容或情感。
4.说明:用简明简要的文字,把事物的形状、性质、特征、成因、关系、功用等解说清楚。3.体现手法:1.遐想:由事物的相似性想到与某一事物有关简直实存在的其他事物。《咏柳》贺知章2.想象:由事物的一点延展开去,想到的事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。
3.用典:在诗文中援引古今史实或前人词句来心情达意的艺术手法。按典故泉源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。
4.烘托:为突出主要事物,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、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,可分为正衬和反衬(以乐写哀;以动衬静;以明衬暗;以衰衬兴)。正: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反: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。
5.陪衬:主要是用乙物来陪衬甲物,使甲物的特点越发鲜明突出,是侧面形貌的一种手法。(1)以人托人。
《陌上桑》(2)以物托物。通过其他景物来体现所写之景物(3)以物托人。以情况来烘托人的某种精神。
《江雪》(严冬)《琵琶行》(月光)6.渲染:对事物举行正面形貌和铺叙,追求笔墨酣畅,以突失事物,增强艺术效果。7.象征:借用某种详细的、形象的事物表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,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。8.起兴: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。
9.比兴:比就是打例如,兴就是在开头“先言他物”,然后引出后面的正文。10.铺排:对事物的特点举行多角度的陈述,也是《诗经》中的“赋”。
本文关键词:专题,高考,语文,体现,手法,知识,清单,修辞,爱游戏体育app
本文来源:爱游戏官网-www.sdwfxtjx.com